黄龙导游词

时间:2025-10-17 10:10:28
黄龙导游词

黄龙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龙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龙导游词1

黄龙名胜风景区面积700平方公里,由黄龙本部和牟尼沟两部份组成。黄龙本部主要由黄龙沟、丹云峡、雪宝顶等景区构成,牟尼沟部份主要是扎嘎瀑布和二道海两个景区。主要因佛门名刹黄龙寺而得名,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是中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它是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化山峡,这里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黄龙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82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地。1983年列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获得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梅利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与九寨沟毗邻。黄龙风景名胜区处于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地理状况特别复杂。整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40平方公里,区内雪峰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

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面临碧澄的涪江源流。沟谷顶端的玉翠峰麓,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国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绘出了黄龙奇观的第一幅天然图画。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又与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形成池水同源而色泽不一,人们便称它为“五彩池”。

五彩池盛不下那么多画中秀色,于是水飞浪翻一路流淌,在长达2.5公里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又一奇观——金沙铺地。原来,在山水漫流处,沿坡布满一层层乳黄色鳞状钙华体。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闪,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象它的片片“龙甲”。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

水池大的一、两亩,小的几平方米,如蹄、如掌、如菱角、如宝莲、千姿百态。巨大的水流,沿沟谷漫游,注入梯湖彩池,层层跌落,穿林、越堤、滚滩。进沟的第一池群,掩映在一片葱郁的密林之中,穿过苍枝翠叶,20多个彩池参差错落,波光闪烁,层层跌落,水声叮咚;有的池群池埂低矮,池水漫溢,池岸洁白,水色碧蓝,在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有的湖中古木老藤丛生,如雄鹰展翅,似猛虎下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池中生长着松、柏等树木,或高出水面,或淹于水中,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形似“水中盆景”。

黄龙风景名胜区还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1500余种高等植物,多为中国所特有,其中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植物的有11种。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该区属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湿润寒冷,一年中冬季漫 长,夏无几日,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7℃,日照充足,早晚雾多,雨量多集中在每年五月至八月。 黄龙风景区年平均气温为5—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3℃。每年4—11月为游览黄龙的最佳时间。

黄龙导游词2

黄龙溪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有2100余年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市区40公里,距双流区35公里,距华阳街道28公里。

黄龙溪镇面积为50.4平方公里,人口为3万(20xx年)。

黄龙溪镇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城镇,也是全国重点镇。

黄龙溪建镇已21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建安24年(公元216年),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第154次会议决定,撤销华阳县建置,并入双流县。4月8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撤、并县通知。7月1日,华阳县正式并入双流县,其所辖的18个公社(含黄佛)、3个镇并入双流县。

1976年,仁寿县籍田区回水乡划入双流。

1992年10月10日,双流县决定开展区、乡、镇建制调整。黄佛乡、回水乡合并为黄龙溪镇;

20xx年3月26日,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关于永安镇等6个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的请示》,同意双流区黄龙溪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

黄龙导游词3

黄龙潭位于庐山三宝树风景区,是匡庐瀑布群中以秀美纤柔为其特色瀑布。风景名胜黄龙潭景观: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 ——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

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最佳旅游时间黄龙潭地处江西庐山风景区,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年平均温度15℃,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32℃,四季皆宜旅游。

历史文化黄龙潭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时常争斗,引动山洪暴发,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后彻空禅师云游至此,运用法力将二龙分别镇在黄龙潭、乌龙潭中。至今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还镌着“降龙”二字。

黄龙导游词4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我是王导,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新西湖十景中的黄龙洞看一看。

黄龙洞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面。1985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为一体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场所,是个山水如画的地方。

让我们漫步走进黄龙洞的大门,沿着石径前行,走过几十级台阶,穿过层层叠叠的假山,一堵雕着九条龙的墙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在空中腾飞,张牙舞爪的;有的在玩火球……让我们转过身来,这里正好有一位雕塑工人正在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给黄龙洞增添了童话般的色彩。

走进了方竹园,大家一眼就看到了不停喷水的大龙头,这就是黄龙。黄龙头上长着一对美丽的龙角,嘴边翘起两根长长的龙须,瞪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龙眼,咧开龙嘴,一股清泉源源流出。让我们抬头向上望,有一个“鹤止亭”,亭顶上,伫立着一只美丽的仙鹤。它好像刚从远处飞来,静静地听着黄龙唱歌。……此处隐藏8646个字……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之一,请大家不要乱涂乱画,乱丢垃圾,要保护环境,还有,请大家在下午3点到这里集合。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

黄龙导游词12

黄龙洞以其高阔的洞天、幽深的暗河、密集的石笋而出名。洞中众多的石乳、石柱等各种钟乳石,在灯光的照耀下,多姿多彩。特别是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高达20米的钟乳石柱,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

黄龙洞面积非常大,全长约7公里,洞中最高处垂直高度约100多米,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游客在洞中游览时能看到数量众多石乳、石柱、石笋、石幔、石琴、石花等各种钟乳石。其中最为独特是洞中的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一根高约20米,两端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的钟乳石柱,据推算已生长了二十万年,景区为此投保了一亿元保险金。

洞中“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也非常有意思。游客进入洞中,先步行游览一段,然后在洞中暗河边的码头上船,乘坐游船(费用包含在门票内),在水中赏沿河美景和石笋奇观。游船全程约15分钟,上岸后继续步行游览,此时能碰到神奇的洞中瀑布。洞中不走回头路,出口和入口不是一个地方,但相距不远。

特别提示

1.游玩类似的溶洞,一是靠想象,二是靠灯光,这点游客需要有心理准备。

2.洞内气温较低,特别是河中乘船那段,即使是夏季前往,最好也带件外套。

3.洞中部分路段净空较低,个高的游客注意以免碰头。

4.洞中装有很多照明用的感应灯,会忽明忽暗,碰到灯灭时游客不用担心。

黄龙导游词13

在杭州栖霞岭北麓的曙光路,护国仁王寺遗址处,顺山路步行至茂林修竹深处,就可看到隐藏着道教洞天福地的黄龙洞古迹。1958年,杭州西湖管区将集宗教文化、人文文化与寺观园林景观为一体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冠名黄龙吐翠。

黄龙吐翠,新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相传宋淳祐年间,江西黄龙山和尚来此建寺,忽一日黄龙随之飞来震地,山岩一处裂开似龙嘴,清泉从中喷涌,故称“黄龙洞”。此处翠竹茂密,株株吐翠,因名“黄龙吐翠”。在苔藤常绿的陡壁上,雕有一黄龙头,泻水入池,傍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黄龙洞在宋、元、明、清时是佛教胜地,清末改为道观。1995年这里建成了以“缘”为主题的圆缘民俗园,成为杭州四大婚庆公园之一。民俗园内,身着古装的乐工,在长乐亭内弹奏古乐,悦耳动听。 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为期上雅幽园林之一。1985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

到达与离开:杭州黄龙洞位于栖霞岭后的山麓上,从岳庙边上一条山径上去,左右二山夹峙,路旁有翠竹千竿,景色极为清幽,过剑门关,紫云洞、白沙泉,全程行约1公里。

黄龙导游词14

请大家看左边,这一片纤陌纵横,如浪起伏的田园风光,相传是龙王爷的万丘龙田。在溶洞学里,我们叫它流石坝,也叫酸田,它是流水形成的,流石坝的凸出方向即为当时的水流方向。龙王爷的龙田当然是旱涝保收的,那么它的灌溉水源就是我们头顶的天仙水瀑布,天仙水瀑布是黄龙洞内最大的三股泉水,从三十米高的蜂窝状的洞顶石窟中如烟似雾的倾泻而下,形成美轮美奂的瀑布奇观。四季长流不竭,落差达27.3米,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天仙水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在我们的洞顶上是一座高山,山上森林茂密,其上地表水汇聚成溪,沿洞顶缝隙渗透下来,便形成了天仙水瀑布。

花果山景区是黄龙洞内小型滴石较为发育的一个厅堂。滴石是由洞顶的碳酸钙饱和溶液在滴落过程中沉淀而成,其中自洞顶往下长的叫石钟乳,自洞底下往上长的叫石笋,两者相向生长连在一起就叫石柱。石笋、石钟乳、石柱统称为钟乳石。大家请看这两根钟乳石像一对情侣,差一点就要连在一起了,可是其上已没有滴水,说明他们已经没有生命,不可能连在一起了。你看下面的石笋望眼欲穿,上面的石钟乳泪眼枯干。近在咫尺,却不能相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我们把这个令人伤感的景观叫作恨难逢,不过秦观说得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跨过中国游览洞穴中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天仙桥,便进入黄龙洞第三层天柱街了。天柱街是天上的街市,是神仙做生意的地方。天柱街以繁华似锦、春意盎然的天上街市为中心,西街花果山石柱石花重重叠叠,东街天堂宫穹形洞顶高大幽深。有情人终成佳眷,在天柱街上的这两根钟乳石已经幸福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叫他喜相逢。顺着长长的崩塌的斜坡往上看,两根大石柱及壁流石被地下水溶蚀形成了奇妙的空洞,因从不同的地方可以敲出奇妙而悦耳的音符得名石琴山。一九八四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专题片《地下明珠黄龙洞》的时候,就是在这两根石柱上敲击出了一曲完整的《卖报歌》。

黄龙导游词15

黄龙溪古镇建镇至今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又名永兴场。原址在府河东岸的回水境内,明末清初毁于一场大火,故又名"火烧场",后有贺、乔、唐三姓人家迁到现址建场,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华阳国志》载录了此地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大自然奇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xx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汉朝时黄龙溪属武阳管,武阳所辖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新津、彭山沿牧马山一带。

赤水河,就是今天与府河交会的鹿溪河。每遇洪水季节,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涧溪水,水中裹挟着大量泥沙,水色赤黄;而来自府河的锦江水,源于岷江,清澈透明。当两条江水在今黄龙溪会合时,清、浊二水,泾渭分明。山水借着俯冲之势窜入府河,呈暗流涌动之景象,远看似是一条巨龙潜江泅渡,当地百姓形象地把它描绘为“黄龙渡清江”。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话传说的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这引来“黄龙” 现身的宝地,称之为黄龙溪。

民国《华阳县志》载:“黄龙所见地,昔属武阳,今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

又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秦汉时代,黄龙溪镇属于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区)。

宋代,黄龙溪镇属于眉州彭山县。元代,彭山县则被撤销,合并到了眉州直辖。

明初,眉州降为眉县,今黄龙溪镇附近地方 便归并由仁寿县管辖。《双流县地名录》第184页载,今黄龙溪镇回水村,在明代隶属于仁寿县的顺河乡。

清初,仁寿县属于资州直隶州;仁寿县对于偏在三县交界的这一大片地方,设立了3个乡,“编为东林、顺和、安下上乡”。今天黄龙溪镇及其周边地区同属于东北顺和乡。

清末,黄龙溪复从仁寿县划归成都府华阳县管辖。

《黄龙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