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后来,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美好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可以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非常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我在暑假中阅读了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她儿童时期所遇到的事。可爱的她,看到外祖父在菜园里割草,她想帮忙,结果把韭菜当草割掉了,顽皮的她,在帮外祖父浇菜的时候,把水泼到天上,嘴里叫着:“下雨了!”那时的萧红是多么快乐,多么天真可爱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我帮妈妈种地,结果差点把菜都给踩扁了!
《呼兰河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特别是呼兰河4月18日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比较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据说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上一副眼镜,然后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来年都会生儿子哩,这可真有趣。像这样平常而又充满乐趣的小事很多,但我觉得都很精彩,都很有乐趣。
书里有句话:经典文学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认识了动物、植物,了解了天文、地理,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丰富了我的想象能力!就像《窃读记》里的小英子,就像以书为侣的尤安·艾肯,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在书里漫游,在书里成长,以书为友!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搞笑。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于1920年6月2日出生1942年1月22日逝世,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里最搞笑的还属第三章,作者说她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都是金粉。
之后,她说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摘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多么搞笑啊!
《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十分好看也十分搞笑,我推荐大家去看《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但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美好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童年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算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
这本书不光讲述了是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饱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变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能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办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时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时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恶。你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怎能不孤独?
所以在萧红四十二岁的时候,她就早 ……此处隐藏4743个字……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子,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着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大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大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还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带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如你我一样的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那时的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真的很快乐。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忆起来也多是甜蜜的。但《呼兰河传》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多彩的风土画,还有它所吟唱的凄婉的歌谣。它所讲述的故事称不上曲折离奇,也更谈不上优美动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几家几个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城市里人的经历和他们的命运却让人沉思,发人深省。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个人: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3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个性喜爱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但是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正因活泼,不像媳妇,因此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简单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但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4一声不响,笑逐颜开,冷清清,威风八面,红彤彤,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成群结队, 战战兢兢,兄友弟恭,水灵灵,恻隐之心,吉星高照,对答如流,大家闺秀,古色古香, 黄瓜的小细蔓,细的像银丝似的,太阳一出来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的 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个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条这样的丝子。
感想:没有谁的生命理应被践踏,看少年长青的悲惨经历足以让人痛恨地主的残暴无情。 《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文中对故乡呼兰河镇的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风俗描绘,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封建文化印记。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出集体无意识下的悲剧人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相关联的;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也透露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
《呼兰河传》虽然是以女性视角叙述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回忆小说,但这部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且距萧红所处的时代越久远,她反而会离我们越近越逼真,越清晰,越能破译其丰厚的审美意蕴。《呼兰河传》以其巨大的文化传载,表达了萧红作为女性特有的对同类乃至普泛人性的体察与关怀,使小说的哲学和美学意蕴具有了普遍意义,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
2、《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先生的评价。作者萧红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封建传统的这种思想。虽然没有在文中直白的说出来,但作者却侧面讽刺了故乡人的愚昧和保守性格。文中作者萧红以孩童的形式向人们诠释了她的童年,一个既有欢乐又有悲伤的童年。
文中主要写了祖父以及有二伯和团圆媳妇等等人物。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讲述了我和祖父之间的快乐生活,祖父对我的好与父亲的冷淡和母亲的恶言恶色进行了对比,更是突出了父母对我的冷漠与不重视。
别人家的孩子都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与别人家相比,萧红从小在父母那儿受到的只有冷漠与恶言恶色,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而她也只能在祖父那儿得到爱与自由。后花园就是我和祖父的小天地,有在那儿,萧红才能得到无限的快乐和自由以及满足。祖父对我的宽容,以及和我玩耍,一起背唐诗等等事情,都体现出祖父对我的慈爱与温情。
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和蔼的祖父,作者萧红对祖父有着浓厚的感情,她笔下的祖父写的活灵活现好像就在身边一般。
文中还写了一个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这篇文章主要是谢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封建思想们活活致死的故事。文中作者还是用孩童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也体现出来人们的愚昧无知和残忍。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有二伯和厨子却还是欢天喜地的样子,没有悲伤的神情。这也可以体现出人们封建思想之深厚。
《呼兰河传》这本书体现了萧红对故乡·童年·祖父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