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集合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开头的《临江仙》一把抓住了我的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幽州涿县有个英雄,那人耳大垂肩,臂长过膝,正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一天他在外面玩,看到一棵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盖也。”叔父刘元说:“此儿非常人也。”后来他还认识了关羽张飞两兄弟。为什么贤良之士都往刘备那跑呢?因为刘备只要看中一个人就会很爱他,所以大家都往刘备这跑。
却说沛国譙郡人曹操字孟德,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曹嵩原姓夏侯,后来养在曹家所以姓曹。曹操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造诣的再说东吴孙策死了孙权继位,那时曹操要来攻打孙权,但孙权这边人心惶惶,孙权拿剑劈断桌子角说:“谁要是再说投降,就如同此桌。”就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读了了《三国演义》后我被关、张、赵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折服了,被曹操惊人的统领能力折服了。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这个暑假,我又读了几遍《三国演义》,对其中的三位主人公刘备、曹操、孙权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刘备是一个稳重的人,很有爱心,关爱百姓。刘备为人以大局为重,就像三顾茅庐,为了统一乱世,牺牲了很多时间,三次才请到诸葛亮。他还十分重视兄弟之情,对关羽、张飞关爱有加,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可却走到了一起,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无怨无悔。虽然刘备优点很多,但还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受到巨大打击就不能维持平时的情绪,就像关羽张飞被杀害后,刘备就变的性情急躁,也不听诸葛亮的话,执意伐吴,导致陆逊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如果那时他能以平时对待事情的情绪来对待,那么他肯定能完成建立蜀国的大业。
接着是曹操,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统治魏国时,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强大的兵力,厉害的大将,还有他的军略,如果他能够更加的合理运用,绝对能让魏国称霸天下。虽然曹操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可是一点对它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多疑。在赤壁大战,因为周瑜的一点小计策,就让他杀掉了能为自己立大功的忠臣蔡瑁、张允,导致魏军没有好的水军将领,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舟战术,结果被孙刘联盟打败,几乎是全军覆没。
最后是孙权,孙权有十分厉害的大将,吕蒙、鲁肃、陆逊、周泰、凌统。将士可是数不胜数,还可以合理运用将士的才能、敌人的弱点来赢得战争,可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把吴国治理的很好。虽然看起来是三国演义里的配角,可他也为政治作出了贡献,曾经派鲁肃去海上巡游,找寻新大陆。他也是以大局为重,与蜀国绝交后,还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击魏国,从这位君王的身上,实在找不出什么缺点,可说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在三国里的三位君王身上,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刘备教育我们的:急躁必定坏事,冷静对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们的: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权教育我们的:只有合理运用条件,才可以做到上下连心,互相帮助,取得胜利。在这些事情里,告诉了我们很多,同时我也知道,只有注意了细节,全面看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我们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战胜一切,一起努力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的译本了,那是译本注音的绘本读物。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很鲜明,故事情节是那么的吸引人,充满了计谋和策略。“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故事真是百看不厌,我感叹诸葛亮的忠诚和聪明才智,崇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也喜欢让人们褒贬不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刘备、张飞和关羽。刘备虽然是汉朝中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从不仗势欺人。张飞虽以杀猪买酒为业,却心怀一颗报国之心。再说关羽他是一个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人,这就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他们结义三兄弟是为了心中同一个梦想——平定大乱,消灭黄巾军,打败曹操,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而走在一起的。因为同一个梦想,同样的雄心壮志,他们彼此结识,彼此欣赏,从而结义为生死兄弟,福祸共享。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暗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一样,报效国家,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三国演义》这本书帮了我不少忙呢!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加班还没回来,爸爸突然接到电话要出去接人,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了,原来以为没什么好怕的,可是爸爸走后,家里静悄悄的,我越来越害怕,脑海里闪现出各种画面,如果坏人来了怎么办呢?看着旁边的《三国演义》,我计上心来——“空城计”!于是,我把家里的灯全打开了,接着觉得不安全,又把电视机开起来,把音量调高,造成家里有很多人的感觉,这样即使有坏人来了也不敢进来。爸爸回来后还表扬我聪明呢!
看起来阅读的好处真不少,我一定要坚持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三国演义》里面的陆逊妙计连少军营。陆逊十八岁时,却有很多计谋,他杀了关羽、张飞。
《陆逊妙计烧连营》讲的是刘备想为关羽张飞报仇,带领十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被吴军大都督陆逊设计烧的大败,刘备逃到了白帝城,死在了这里。刘备因报仇心切,一时冲动,制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在东吴的陆逊一把大火,烧得大败而归。蜀国参战的士兵、将领、谋士或死或降,国力损失巨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自高自傲,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失去戒心,戒急戒躁。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对人才求贤若渴,而许攸就是一个实例。当初,袁绍骄傲自大,不采纳许攸意见并羞辱他。后来,许攸投奔曹操。没想到曹操竟连鞋也顾不得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见到许攸倒头便拜。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级人物,面对贤才,能屈能伸,不耻下跪,这是一种何等难能可贵的高 ……此处隐藏5013个字……和大部队走散,只身一人穿行于曹军之中犹如无人之境。终于寻得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才杀回来,这才有了刘备摔阿斗的典故。现在你们了解赵云了吧!可事情恰恰与我预料的相反。不是我所希望的蜀国得到江山而是我所反对的魏国得到江山,也就是曹操一方。
再说曹操。曹操年轻时父亲曾给他看过一挂。算卦的人说曹操在太平盛世里是忠臣。可在乱世里是个奸雄。可是偏偏实现了最不好的那一预言,曹操偏偏在乱世里长大。于是它成为了一代奸雄。其实曹操也挺厉害的,没有军师也能成就天下大业。可曹操是是是刻刻为自己着想,所以残害了许多无辜。刘备是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所以他得了许多民心。可曹操也挺注重有才之士。比如在官渡那一战,许攸去投奔曹操,曹操听了,来不及穿鞋就去见他,这才有历史上官渡这一篇。还有幸运儿孙权。孙权的江山完全是靠他爸爸孙坚打下来的。在江东有一个传说,找文官就找张昭,找武官就找周瑜。其实孙权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物。他就会防守,不会攻击。要不是他爸爸,他才不会成为吴国的带领人呢!
这本书也只能介绍到这了,如果我们班又进行某一本书的高潮我很愿意为你讲解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正是初夏。
刚下过小雨,打开窗子,躁气扑面而来,望着湿滑的石板路,无奈笑笑,随手捧起一本书,就着细细的晨光,品着。
尘土飞扬的战场,随着淡淡墨香,渐隐渐显在眼前。
那是珠迸于玉盘,露撒于香兰,凤鸣于东山,龙啸于天穹。时急时缓,时扬时抑。时为流水潺潺,时为泰峰崩裂。
踏过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弦音漫漫,满室盈人,香火微明。帘外,正有三人跪坐。忽,弦丝慢转,时有鸟雀稠啾,往来轩外。忽,弦丝一紧,时有三马嘶鸣,奔于林内。声愈促,弦愈急,霎时戛然,满室寂静。卧龙居内,弦音再漾,羽扇轻摇。
看过朔气满天,雾色拂弦。笑意漫漫,满室醉人,依旧阖目。篷外,立有三千草人。忽,鼓声轻响,时有鱼虾往来,潜于水中。忽,战鼓雷鸣,时有万箭齐发,啸于雾中。声愈促,箭愈急,霎时戛然,满湖皆静。木船篷内,笑声再漾,映澜无声。
走过火光冲天,杀气四溅。肃气漫漫,满室煞人,旗声呼啸。岸边,正有八万战船。忽,铁链抖动,时有喊杀阵阵,回于湖上。忽,木浆快摇,时有火声阵阵,定于船上。声愈促,心愈紧,霎时戛然,战声皆静,赤壁崖上,刀声依旧,一骑无声。
书与我,已然两个世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轻倚在三国的路口。听风声四起。像这样,倚在窗口,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
我想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看到不同的内在,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阳刚之气,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阴柔之美,有的人看到了喧嚣,有的人看到了婉约,只有用心品,总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每次轻抚淡黄色的书页,不由自主地想起黄沙纷飞的战场,慢慢的,渐隐在清茶中,消失在檀香弥漫中。
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捧着书,回味慢下来的时光。
点评:一、构思巧妙。开头简洁,交代初夏时节,因气躁心烦随手拿起一本《三国演义》,主题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将《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个故事以电影镜头式展现。结尾“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既展现了名著的艺术魅力,又照应了开头。“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点明主旨。二、语言凝练。多用短句,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能做到这些,堪称不易。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三国演义演义》是本历史著作,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但让我懂得了许多历史故事,更懂得了许多军事谋略。
三国演义演义,讲述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故事,是一本荡气回肠的书,能够让人不但懂得许多的谋略知识,更能让人学会刘、关、张之间那情深厚意的兄弟情。
读完这本书,书中那生动形象的战争故事,令我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群雄厮杀的壮观场面。但是,真正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是那计谋战略,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面对五十万魏国精兵猛将,并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以更冷静的头脑,使出了空城计,令司马懿感到怀疑,因此退走了司马懿的兵马。
这本书中,还有勇猛好战的吕布,也有奸诈狡猾的曹操:还有心胸宽广的刘备,也有昏庸无能的刘禅。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生动,令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陶谦求援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孔融自顾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干,往北海郡进发。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我觉得刘备确实是正人君子,他特别重“仁义”二字,他没有做过趁人之危之事。他忠厚、扶汉,因此,深得人心。虽然两次占据徐州,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注重民心,不论什么情况,都会以民为先。
颂——“义”
“德者,仁也。以天下之德包容之。德至,不一定仁也。仁者,必德也。”
以德包天之人,定可大鹏展翅,凤凰于飞。我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为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三国是一本好书,就是一本好书让我废寝忘食。大清早的起床看三国,坐在厕所上也在看三国,上学时希望赶快下课,让我看三国,中午吃饭抱着本三国看,回家写好作业还看三国,看了n遍青少年版的,终于看到了原版。
我看了n遍三国,信不信由你。今天我将写我的三国读后感。希望你能看到头,不要看了一半就把我给砍了!!!
《三国》是古今中华文学史上的明珠,它以三国这个历史时期做底,描写出谁都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曹操和赵云。
曹操,一个宦官家庭子弟,幼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成不了才的人,可是有一道人说他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给不出所料曹操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你们认为他是大奸雄,虽然英雄和奸雄只相差一个字但却差之千里。不过我认为他是一个大英雄,为什么呢?
1.东汉末年,汉气以衰,汉肯定要灭国,不管是哪一个人只要他灭汉或挟天子都要被称之为奸雄,但是奸雄只是一个名号,而挟了天子却可以令诸侯其好处大过一个不好的名号,曹操看到了这一点为打下江山而做了基础。
2.曹操有明治,在他治理国家时让将士与百姓一起种田以增加国库粮食,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3.曹操不记前嫌,广招人才。曹操曾3次发表求贤令以找人才。曹操还不计前嫌,张绣曾杀死曹操之子曹昂,曹操爱将典韦,但曹操不计前嫌,当张绣投奔时也收入门下。
4.曹操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灭袁绍,除吕布,杀刘表,砍袁术,去马腾,降服张鲁,大战马超。
这是我心中的三国,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