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08 10:10:17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书笔记1

是顺着李敬泽的序开始读的。序写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伤心,竟然也成了我全书阅读的惟一泪点。我知道,共鸣应归功于作者的唤醒,这是一部不想让人们遗忘过去的书,它也许达到了本应的目的,其畅销程度或许堪比对岸的吴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对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吴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价值评判,但《皮囊》有,读罢会觉得心里的那种不好受,不是因为情节的,而是因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人性的,还有文化的。

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剿灭人之快乐的“无物之阵”,鲁迅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描摹了一个想冲出铁屋的人,他把投枪掷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敌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过是幻像,他一个也杀不死,最后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枪的人是错的吗?如果世间给他一点温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可能。可惜这本书的意义表达比“死”还冰冷,起码给我的是这种感受。于是回想起路遥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伤,还是能够感觉到他那颗暖的心。

《皮囊》读书笔记2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读书笔记3

《皮囊》像是纪实文学,写作者和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读的过程还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达善于观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后的人心,下笔比较狠,不虚伪,不做作,用最准确锋利的词汇去形容人性最本质的美丽与丑陋。这种深挖也包括对他自己。这里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话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胜于一切的母亲的“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有文弱书生的作者和满口脏话,江湖老大,后瘫痪任性如孩子的父亲之间细腻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里渴望生命,与死神角力的凝重,与机智幽默轻松(读的时候笑出声)的反差,以及圣诞节夜空绽放的最温情的礼花;有作者发小、同学的故事,各种为梦想的期许,与命运的抗争……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题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写皮囊里偶尔发出亮光的灵魂(心)。—小青龟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看到了一副似变而非变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现实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那代人(父亲、母亲为代表),以及为前途而奋斗的年轻人(蔡本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爱恨离愁,生死观想,喜怒哀乐,幸福时光,怏怏不悦,夭矫婆娑,日夜罔替,点滴接连。真实,切身,肯綮,刻骨,铭心……—老兔子

《皮囊》读书笔记4

支撑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间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阅历和思想。这本书从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时,深受触动。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时,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学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撑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披着这幅皮囊做过什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吗 ……此处隐藏10181个字……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皮囊从作者的阿太说起,一位有着极大韧性和坚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岁,经历了白发送黑发,尝尽世间悲欢离合的作者外婆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情或冷酷的事情,她总是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强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带着这股子倔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亲人说,她终于没有了皮囊这包袱,来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们。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写到他的父亲,从父亲为养家而离家奔波,到看似体面地回到家乡,再到把流血流汗换来的积蓄来建一栋让母亲和子女都体面的石板房,父亲背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满载着一家人的期许,这个肉体早已开始臃肿不堪,而随后父亲小生意的一次次失败,也开始慢慢摧毁了一位同样坚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层皮一样,焦虑、沉默...终于在岁月的浊蚀下中风倒下,曾经的石板房也因为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这就像把父亲曾经身上背负的最大的期望击碎一样残酷。而此时,母亲这个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家庭,母亲皮囊中除了倔强还有傲气,她想过用老鼠药解决自己,每当熬不过去的时候都有对生命的动摇,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气,就在她辛苦攒了几年钱之后,她坚决要求要用这点钱重修父亲曾建起来的石板房,这一举动让现在的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拥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们觉得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气,母亲就是要在房子建起来的那一刻推着偏瘫的父亲给全村人体面地说:到时候来家里坐坐。作为子女能做什么,好像只有支持才是他们生命最大的动力。你有必要和他们争执这些钱究竟是放在股市里赚钱还是建个石板房赚钱的问题嘛?你忍心和他们讨论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留下来给我做嫁妆的事情嘛?父母的钱终究就是父母的钱,只要他们用在身心健康之处,乐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亲已经被医生认定无法康复的情况下,每天还在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建立一套蒙蔽自己的虚幻秩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来说,应该比什么都开心,至少父亲没有放弃自己,他在尝试着快乐地活着,所以有时候享受这种虚幻比无情的嘲笑、激烈的争执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张美丽,人如其名,一个美丽开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会嫉妒美丽,更无法接受开放。她因为追求一份浪漫的爱情,而被整个村唾弃为生活不检点,最后逼得只能私奔。之后的故事如电视剧一般狗血而接地气,女孩在外打拼开回来全村人鲜有见识过的高档汽车,身着高档服装,面带精致妆容,顶着那时代还觉得难以启齿的离婚头衔,带着很多钱回到这片曾经抛弃过她的土地,她为什么还回来,她是不是要证明她还是曾经的她,只是现在过得很好。她在村里开了几个酒楼,给学校捐赠,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后仍然是她曾经的故事,最后这个奇女子的经历也很坎坷,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地凄凉,最终她倒在了亲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语暴利,社会的不接纳之中,这种舆论暴利现在社会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郁,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生,他们的皮囊里除了负担着自身的肉体,还附带着周围千千万万和自己有关甚至无关的肉体,举步维艰,终有一天要撑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风的出场,震翻全场人的气势,这种招摇迅速区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风的保守派和愿意为他甘倒涂地的马仔派,最终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马仔派的各种形式的膜拜和溜须拍马,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虽然是一群孩子之间简单再不过的故事,却道出了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后,香港阿小的眼里,保守派和他毫无交集,从此陌路;马仔派,永远也只能用来跟着,因为这辈子即使他自己有多无能也瞧不起这些人;他最佩服那个曾经帮助他,给他很多谏言,真诚对待他却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个人。

天才文展的结局,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初中的少年,先天兔唇,家庭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这点运用的特别好,他学习很好,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他的领导姿态,每件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是有人嘲讽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说: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我意识到,文展内心始终是要获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所以那些对自己某方面极度自卑而产生的斗志有时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为他往往充满了仇恨。最后的文展为了生活不得不为其低头,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经誓死也要离开的故土,看着他微驼着背,疲惫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却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是对自己的冷漠。其实冷漠也许正是失落、怨恨;对自己的无奈、不甘心,种种复杂心情最好的遮挡物,毕竟冷漠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丝丝残存的尊严和傲气。

引用蔡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皮囊》读书笔记15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