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1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系部名称: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年 级:大二
班级:XX
姓名:刘嘉(09101071)、 隋拓(09101061)、何勇兴(09101102)、任鸿鹏(09101106)
实践单位:XX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共20天
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期间在XX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XX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 ……此处隐藏30257个字……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2.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
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1520xx年的春节过得格外欢乐,就连天公也好像受到人间的感染,格外开恩眷顾,接连几天晴空万里,气温也上升到13—14度,可真是风和日丽,春光融融啊!
欢欢乐乐过春节,热热闹闹逛庙会,莫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到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举办的春节河洛文化庙会去逛一逛,那是非常开心的。
正月初一上午,我和朋友就来到了庙会的举办地,只见车辆如游龙,游人如潮水,满园张灯结彩,到处人头攒动,一派欢乐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随着滚滚的人流,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了大门,看到在民俗综艺大舞台前早已站满了观众,一阵阵欢呼呐喊声传来,我们只能从远处隐隐约约地看到舞台上是杂技魔术演员正在表演精彩的节目。
再往前走,在经典戏曲大舞台上正在表演当地人最喜爱的豫剧,在木偶剧舞台上正在表演木偶戏,在洛阳海神乐专区正在表演乐曲,在河洛大鼓书场正在表演河洛大鼓,在少数民族风情区,有民间艺人正在表演非常惊险的爬刀山。每一处都围满了欢乐的人群,每一处都充满了开心的笑声。
在舞狮区,那威武的狮子,抖动着鬃毛,摇头晃脑,蹦蹦跳跳,而且还爬上桌子,登上高高的架子,如履平地般表演着惊险的动作,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在舞龙区,两条红色的巨龙,在众多舞龙人的精彩舞动下,上下翻飞,腾挪滚动,仿佛真龙在腾云驾雾,凌空飞跃,观众们报以热烈的喝彩声。园内还有的地方在表演抖空竹,有的地方在表演抬花轿,有的地方在表演踩高跷,有的地方在表演扭秧歌,观众也可以随时加入到里面扭一扭,乐一乐。当你在园内前行时,还会不时地遇到一队队民间乐队在在巡游表演,他们有的吹着芦笙,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敲着梆子,边走边奏,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此时,他们也表演得更加投入,园内的欢乐气氛也更加热烈。
庙会表演的,除了这些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节目外,还吸引来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哥伦比亚等国内外大马戏团的表演,在那直径40米,高达10多米的半球形演出大棚内,各国演员大显身手,表演出最拿手的节目,尤其是四位俄罗斯马术演员,身着鲜艳的表演服,各骑骏马,在飞驰的马背上或骑、或吊、或躺,或立,将观众看得心醉神迷,因而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庙会,最初是人们为了祭祀神灵,在寺庙所在地举行的娱乐活动,后来有了固定的日期并在寺庙附近形成了集市。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庙会也吸纳了许多民俗要素,成为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在,不仅我国传统的民俗内容得到继承和发扬,还引进了异域风情助阵,使庙会有了新的年味儿。
在民间工艺一条街上,有捏面人的,有画糖稀画的,有写花鸟字的,有捏泥人的,有制作玻璃工艺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为今年是兔年,最受欢迎的还是用各种不同原料制作的兔子工艺品,成为逛庙会的游人最抢手的纪念品。在游乐区,有的人坐在旋转秋千上在空中游荡,有的人骑着旋转木马在转圈,有的人乘着“海盗船”摆动,有的人坐上碰碰车撞击。欢声笑语,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如果你走累了,玩饿了,就可以到名优小吃一条街上去大饱口福,这里的风味小吃有200多种,除了洛阳当地的各种小吃外,还有北京风味的雪梨,天津风味的大糖堆,东北风味的粘玉米,四川风味的串串香,xx风味的打糕,武大郎的炊饼,海南的元宝蟹、云南的香草饭,激情蒙古烤肉,尤其是新疆塔里木馕饼烤肉王的摊位里,几个新疆小伙子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一边烤着羊肉串,一边伴着动听的民族音乐跳着新疆舞,还在不停地吆喝着招徕顾客,那种载歌载舞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游人,不仅在品尝地道的新疆烤肉,而且在感受个民族团结过大年的特殊体会。有的人还拿出照相机,摄影机,录下这动人的场面。
河洛文化庙会,既有传统的习俗,又有现代的风情,更有土洋结合,中外包容,与时俱进的崭新内容,让河洛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了交流的平台,促进彼此的发展,让河洛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