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调研报告1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20xx年—20xx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后发现,高校招生领域的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过程中。艺体特长招生已成为受贿高发区(8月3日《中国青年报》)。公众对每年艺体特长招生在内的各类加分所带来的造假、腐败现象,早就诟病不断。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考试程序和录取机制,以制度保证“天下第一考”的公平、公正。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芸芸学子,历经十多载寒窗,就是为了过这独木桥,以圆大学梦。尽管高考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人们也期盼能与时俱进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但在目前,它还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拔制度。每年高考后,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但都会承认这一现实,因为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近年来,各类加分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在有的地方,今年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有人通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手段,给自己的孩子加分,极大地损害了千千万万发愤苦读考生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高考加分乱象之所以越来越严重,虽然“千夫所指”而依然故我,就在于制度不够科学、不够完善,这在招收艺术、体育等特长生环节,极其明显。正如海淀区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所分析的,比如在特长生面试过程中,由于相关评判机制不科学,客观上造成评委对考生面试分数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面试分数直接影响考生的入学资格,这就使部分招考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向考生家长索取贿赂或收受财物。正是由于这些办法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使高考加分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高发区。
教育公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孩子在高考这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看到权钱交易下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这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从前些年河北沧州352名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考生中查出38人造假,西安61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加分考生中只有196名名副其实,到去年浙江“三模三电”加分事件和今年湖南高考武术加分事件等,可以说,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与合法性已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有网民呼吁应彻底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所有考生都应“裸考”。因为对部分考生的照顾,就是对大多数孩子的不公。况且,一些人利用职权,造假做假,使教育失去了公平,这是要让整个社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因此,即使一时难以废除各类高考加分办法,也要从制度的层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高考加分的面,对于五花八门的艺体特长加分以及奥赛、青少年科技奖加分等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对于弄虚作假者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要让其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否则加分乱象还会继续下去。
高考调研报告2一、赣榆县艺体高考工作基本情况
20xx年赣榆县高考成绩再次呈现高位高走态势,普通类考生6752人,上线2501人,总均分达52098分,600分以上342人,其中本一上线1069人,普通类连云港市前十名占4人;艺术类考生3038人,上线1145人,单招309人;体育考生219人,上线46人。
他们在艺体高考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赣榆县在普通类高考方面,近五年来上线人数一直处在一个高位上,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艺体高考上线人数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20xx年省教育厅对艺术类考生统一划线,并统计各大市的上线人数,省内外扩大了艺术类考生的招生人数,不少大专美术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给艺术类高考带来较多机遇。同时,各类高中近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有不少学生参加普通类高考很难达到本科分数线,在这种情况下,赣榆县教育局20xx年12月在开展艺术教育比较好的青口二中召开了全县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明确了艺术工作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抓好艺术类高考与普通类高考一样看待,研究出台了考核办法,想方设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艺体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次会议是赣榆艺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教师们说赣榆艺术教育的春天来了。
赣榆县教育局在抓艺术类高考时,坚定不移地认为,抓艺术类高考不会冲击普通类高考,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确立了以普通类为主,艺术类为辅的高考工作思路。花大力气帮助学校解决发展艺体工作的困难,在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将艺术学习的出路、就业情况传达给老师、学生家长,动员学生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艺术,家长支持孩子学艺术。
2、因校制宜,分类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县教育局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坚持因校制宜,分类推进。四星级学校学生以参加普通类高考为主,对志愿学习艺体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培养。三星级学校,在高一阶段,利用音乐、美术鉴赏课、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和修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做好校本特色的基础工程;高二阶段按照学生实际情况,一部分学生参加普通类高考,另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到艺术班集中学习,一般上午文化学习,下午专业训练。二星级学校学生以艺术类高考为主要发展方向,普通类高考为辅,高一开始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并举,高二以后强化专业训练,大力提升学习成绩。
3、加强管理,完善教学
艺术类高考能否取得优异成绩,教师是关键。全县各类高中学校有3000多艺术考生,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教育局千方百计想办法,一方面,动员其他学科富余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边学习,边培训,边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与文化课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县教研室音、体、美三科教研员在教学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管理者,也是培训者,也是教学工作者,他们经常面向教师开公开课,指导教师的教学,经常给学生直接上课、做讲座,进行面对面的示范与指导,临高考前,教研员还得在全县各学校作巡回应考指导。教研室每学年都要组织全县艺术高考模拟考试,以高考要求命题、阅卷,请专家一张一张评讲,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的纠错训练。
4、从小抓起,强化基础
在调研过程中,赣榆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教师都一致认为,近年来赣榆县高考成绩连续保持高位发展,与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分不开的。同样,高中艺体教育教学质量与小学、初中教育中对艺术、体育学科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赣榆县在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坚持依法办学,坚定不移地推行新课程改革,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强化艺术、体育教学工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艺术、 ……此处隐藏8777个字……;
第三阶段,采用重点统计法,根据调研报告所需使用的个别数据资料,对问卷的个别问题进行重点统计。
1.2高考网络教育含义及原因
高考网络教育,是通过网络视频技术把优秀教师的高考面授辅导课程,制作成可以在网页上播放的视频课程,让学生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享受高考名师的辅导,高考网络教育通过同学在学习时间、地点上、学习进度上的个性安排,不但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更让同学们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学习状态。从国内来说如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都是很优秀的高考网络培训机构。
在3099名被调查的学生中,上网学生总数为2150,以“获取学习资料”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为727人,高考复习阶段学生之所以会选择网络学习或辅导,以“补充知识”为主要原因的占网络学习总人数的20.3%;选择“学习有针对性”的占26.7%.其他主要原因分别为“学习时间灵活”占20%,“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占16.7%,“地点灵活”占7.8%,“优秀教师主讲”占5.5%.“名牌学校开办”占3%。
高考调研报告6高考时间是继续放在6月的7、8、9日3天,还是改到6月份的第一个双休日?记者日前从国家教育部了解到,针对这一困扰社会各界的难题,教育部上月已着手进行调研,不少地市的调研报告已经完成并提交至相关部门。
今年高考首日恰逢周一,从上午7时30分至8时40分,“上班流”、“上学流”和“送考流”混杂在一起,尽管相关部门事先做了路况提醒,但是包括我市在内的不少大城市仍然出现了考点路段严重拥堵的现象。加上不少家长为了陪孩子高考,不得不提前向单位请假,非常不便,“把高考时间固定在双休日,比如6月第一个双休日”的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对于高考时间的调整方案,记者今天早上采访了我市1中、2中分校及58中等高中学校的分管副校长及一线教师。对于这一方案,超过半数的人持反对意见,其他认为调整高考时间是好事的人也认为,调整高考时间应该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不应只简单调整时间。青岛1中副校长邢桂范表示,本次高考时间调整是将时间调整到双休日,但目前山东高考时间是两天半,调整后即便有两天在周末进行,但仍有半天要安排在周一,届时一样会造成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同时还会加大时间调整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适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样,青岛2中分校副校长孙刚也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和方式方法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高考时间意义不大。
青岛58中高三级部主任张小青则认为,如果从节约社会成本支出方面讲,他非常赞同将高考时间调整到交通不算太拥堵的周末,但如果调整时间,也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安排、家长的意见。
高考调研报告7近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考试组成员先后前往浙江、上海,就“一省一市”高考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调研。
专家组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浙江省和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情况。调研发现,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市和浙江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积极谋划和制定试点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综合改革,强调系统推进,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调研显示,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把高考综合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改革落到实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框架初步建立,开始撬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经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
为切实将试点方案落到实处,两省市广泛征求意见,注重科学论证。上海市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全市68所高校和262所高中校长、17个区县分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教授和高中科目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以及主要媒体负责人和记者代表等群体的意见建议。浙江省先后召开了20余场座谈会,听取省人大、省政协相关部门领导,市、县教育局局长,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以及考试招生机构负责人等600多人的意见,确保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细化落实试点方案,两省市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上海市出台系列配套方案,涵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调整、普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高校春季高考试点等方面。浙江省则针对高考改革,适度调整了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修订公布《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印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等文件。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确保了试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在试点改革中,两省市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改革特色。浙江省突出了适应选择性教育的招考理念。学生不但可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四类考试招生模式中自由选择,还可在统考招生中的7门选考科目中任选3门;对于外语和选考科目,学生有两次考试选择的机会。同时,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将不分录取批次,实行按专业平行投档,对高校招生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上海市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是体现公平性、增强科学性,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稳步凝练特色。一方面,探索针对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试验不断深入,在综合评价和招生录取方面形成了行政权、学术权和监督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另一方面,春季高考首次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成为应用技术本科人才招生录取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坚冰,也在招考模式的深化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
在试点改革中,两省市坚持稳步推进,注重综合改革。浙江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将试点工作与综合配套改革协调起来。上海市将试点改革方案与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同步联动研究。
为管控改革风险,两省市均积极强化监督机制,构建了完备的确保考试招生公平的制度体系,保障程序公平。浙江省制定了“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上海严格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实施招生“阳光工程”;落实招生考试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等。
同时,两省市高度重视对方案的培训和宣传,密切关注舆情,及时进行答疑释惑。注重培训宣传,凝聚社会共识。浙江省在方案公布后,迅速组织宣讲组,赴11个市县进行宣讲,印制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解读手册50余万份;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社会集中关注的问题组织专家在线答疑。上海通过召开系列座谈会、培训沟通会等形式,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分管市长通过电视宣讲高考改革方案,主动回应社会热点。
为保障试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为全国高考改革积累经验,专家组建议,两省市在下一步的试点改革中,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同时,增加高考改革专项投入,扶持薄弱高中和弱势群体,研判改革难题,加强跟踪研究,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